3月10日1时1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五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华社发(马文博摄) 3月10日1时1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五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下一代“人造太阳”又建成了一项关键系统!记者9日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大科学团队研制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八分之一真空室及总体安装系统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系统研制水平及运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记者:何曦悦、戴威 新华社音视频部...
3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祖冲之号”量子计算总师朱晓波(左一)与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新华社发(代蕊摄) 新华社合肥3月3日电(记者徐海涛、何曦悦)中国科学家已成功构建目前最高水准超导量子计算机——105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再次打破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世界纪录。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
科研人员在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怀柔)超快光场物性研究系统实验站调整光路(2024年10月16日摄)。2月26日,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这标志着我国建成了国际先进的同时具备低温、超高压、强磁场和超快光场等极端条件为一体的用户实验装置。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该装置由物性表征平台、量子调控平台、超快动力学表征平台和高温高压大体积材料研究...
2月18日,北京大学王剑威教授(前排坐者)与团队成员在北大实验室展示硅基光量子芯片晶圆(受访者供图)。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魏梦佳)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相关研究成果于20日在《自然》杂志发布。专家指出,这一突破性成果填补了采用连续变量编码方式的光量子芯片关键技术空白,也为...
图为薛其坤与研发团队在实验室(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为薛其坤与研发团队在实验室进行高温超导研究(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华社深圳2月18日电(记者白瑜)由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团队于北...
经公开征集评选,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登月服和载人月球车名称已经确定,登月服命名为“望宇”,载人月球车命名为“探索”。目前,望宇登月服和探索载人月球车已全面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登月服和载人月球车的名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望宇”寓意遥望宇宙、探索未知,与执行空间站飞行任务的“飞...
2月11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月11日17时3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发...
我国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2月8日开始液体闪烁体灌注,预计今年8月完成灌注并正式运行取数。 江门中微子实验位于广东江门开平市,它的核心探测设备(中心探测器)是一个有效质量2万吨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布满中心探测器内壁的光电倍增管共同探测中微子被液体闪烁体“俘获”时产生的闪烁光,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1月21日1时12分,经过约8.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九号乘组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任务。出舱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记者: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