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策划

强信心 促发展丨扭住金融强国建设中“开放”“创新”两个“牛鼻子”

2023年11月07日 | 查看: 77666

强信心 促发展丨扭住金融强国建设中“开放”“创新”两个“牛鼻子”

来源: 2023-11-07 09:50 X

  作者:黄烨姚大庆

强信心 促发展丨扭住金融强国建设中“开放”“创新”两个“牛鼻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传递了诸多重要信号,会议分析了当前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剖析了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复杂金融风险和隐患,直面我国近年来国内信贷供给侧持续累积的系统性风险,对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风险的综合金融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要求。其中,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国这一重要概念。

强信心 促发展丨扭住金融强国建设中“开放”“创新”两个“牛鼻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金融强国”目标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我国金融市场历经多次从体系、功能到竞争生态的改革和优化,在金融总量上,是全球新兴经济体群体中迅猛发展的金融大国,就供给能力总量和金融主体集聚度而言,已经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另一方面,金融的影响力、货币的国际地位和金融服务竞争力与发达经济体仍有差距,呈现金融“质量”不强的现状。现阶段,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对我国迈向金融强国带来不小压力。

  一、辩证看待扩大金融开放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

  过去三年,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相互交织,全球主要大国自身金融系统性风险加大,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为应对疫情而采取了财政和货币的一揽子非常规政策,其后遗症逐步显现。对此,各国更加重视本土的“去风险”导向,旨在提高本国实体经济综合竞争力。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对外关系上都积极谋求“经济韧性建设”,这也深刻影响到大国对华关系。从外部环境看,个别发达国家滥用货币霸权,挥舞“金融制裁”大棒,对我国现阶段谋求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非常不利。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给全球货币金融环境增加了更多变数,相关变量势必沿着跨国供应链和双向投资渠道,转化为跨区域和跨境传导共振的风险,这是我们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不容忽视的。

  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面临的外部风险仍然严峻,已延伸到跨境货币金融的部分载体与工具,这一泛政治化的经贸干预,是美西方金融霸权地位的表现。对此,我们不能以降低开放度作为防范风险的被动举措,而是需要以开放理念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根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在统筹金融开放和金融安全进程中,提升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的能力。从历史规律看,一个国家的金融竞争力需要依托丰富的金融融资工具和高度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建设,我国现阶段金融开放度仅占OECD国家的16%,总体开放度较低。自2020年以来,我国一系列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逐步落地,中国国债纳入全球三大债券指数,放开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持股比例限制,大幅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等。但相比而言,我国推进金融和资本市场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离预期仍然有较大距离。现阶段中国市场的外部投资者,包括港澳台的投资者在内,大约只占4.5%。截至2023年9月末,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3.25万亿元,占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的比重为2.1%。其中,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3.19万亿元。在货币层面上,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虽然在离岸市场上有较大提升,但是在岸市场的规模和丰富度不高,企业持有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的积极性不高,相关的金融基础设施依然有较大缺陷。

  未来我国金融业开放的大门仍需推进,开放的领域更广、层次更深、范围更大;我国将推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加强金融市场的国际监管沟通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等。通过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我国金融业深化改革;促进长期资本和机构投资者力量不断壮大,吸引海外机构和投资者,将有助于丰富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优化金融供给,提升金融市场深广度,促进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融入全球经济之中,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要求我们进一步扩大和深化金融开放的步伐。例如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就有利于减轻对传统的美元结算渠道的依赖,防止在极端情况下被切断于国际支付体系之外的风险。

  二、科技金融为科技中小微企业融资作顶层设计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回顾历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首次将科技金融放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之前,深刻体现了中央对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顶层设计,是对金融要素深入嵌入产业创新链的高度重视。

  当前,在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对金融支持的紧迫性日趋提升。科技型小企业成果的应用从“0到1”的突破过程中,对金融资源的需求比大企业更加迫切,在新的金融开放格局下推动科创金融,既是帮助实体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也是完善金融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需求。科技型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创新成果开发与转化的需求与目前金融体系结构之间不匹配情况比较严重,金融服务于科技企业需求的路径、模式和机制设计仍有巨大的优化空间,银行支持科技创新,需要在风险和收益动态平衡的原则下寻求突破点和高效率的工具,更加有效地呼应企业需求,包括投贷联动、分享股权收益等。这些都对金融主体的融资机制和风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根据中央对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加强对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金融支持,保持银行融资主渠道的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给与企业融资的成本相对稳定。在投资回报不确定性较大的新兴技术创新领域,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理念为出发点,对科技型企业采取授信和信用评价模型,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提高信用风险评估能力,和科技园区联动,展开对企业的精准性金融服务,通过引入政府背书、探索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新思路、新机制,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共同营造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提升金融市场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推动金融市场健全发展、提高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金融监管能力,不仅能实现更好发挥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作用,更是助推中国金融综合竞争力、实现中国金融从大到强的必由之路。金融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需要更全面、更高效服务于当前处于转型期和技术迭代期的实体经济。

  当前,数字化、智能化的制造业产业链和创新链发展对企业融资和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和更加多元化的要求,金融部门在呼应实体经济的新业态、呼应产业技术创新的新模式,做好高效和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关系到未来我国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现代化的国际地位与整体竞争力。

  在今后一段时期,我们需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全面高效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历史表明“中国制造”是在放竞争中逐步崛起的,而我国下一步包括金融业在内的“中国服务”也要开拓一条“开放竞争”的道路而不是因为高风险而走回头路,这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分别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副研究员)

[ 责编:赵艳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古巴总理马雷罗

  • 第六届进博会开展 首发首展新品亮相

最热文章

推荐阅读:

应对创新挑战 促进科技向善——这份文件将进一步规范科技伦理审查

重磅数据“三连杀”压垮美股?纳指止步三连涨跌1.78% 特斯拉跌5.69%

光明说经济丨“一带一路”贸易规模快速攀升 多组数据彰显我国经济巨大潜力

美股集体收高:道指结束六连跌 热门中概股普涨

通胀降温 美股收涨 苹果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

共建繁荣之路丨“一带一路”促共赢 运输希望向世界

科学技术部:中国已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神舟十六号回家之路由 它们保驾护航

数字经济专利创新蓬勃发展

我国成功发射中星6E卫星

关键词: